经纬张颖内部讲线个判断极重要
发表时间: 2025-03-30 18:59:13 作者: 智能传感器

  很多人都在思考,如全球经济从做蛋糕的逻辑,走向重新分蛋糕的逻辑,又该如何应对?

  最近在一次内部演讲中,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他完全不认可“市场里缺乏好公司可投”的悲观看法,强调了长期主义的意义。

  他在演讲中,精确指出全球供应链会被拉长而不是完全脱钩,以及中国企业的出海逻辑。张颖非常认同“尊重时间,尊重经营”的理念,这在风雨欲来的2025年,能给我们很多信心,多一分坚定去面对未来。

  的同事在市场一线最直接的体感来看,头部基金们依然在竞争、抢项目,好公司也依然很多。优质的项目也许从原来的20家在抢,现在则变成6-7家在抢;从融资金额来说,可能从以前创始人想要金额的10倍,变成了今天想要金额的3倍。但就我们的同事每年投资总金额的角度来说,全市场里值得投的好公司,至少还有10到15倍以上的空间。所以这永远不是一个好公司够不够多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投到的问题。所以不管有的人如何去评价大环境,但我们还在认真厮杀,还是在和头部基金抢这些优质公司的少数股权,这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非常黑与白的事情,能否把每一分钱投好。

  9月24日以来,政策频出,最近一波又一波的宏观以及财政刺激也露出了趋势。我们内部对这一些细节和节奏,都有关注和讨论。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循环。我们从2014年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2019年的逆周期调节,2022年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再到最近提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以及今年一系列经济刺激的计划。

  概念的提出,背后代表了思维的迭代。在经纬内部我们的投资要做到“政策同频”,沿着这一条政策和经济发展的主线,我们走到了今天,那到了今天经济怎么升级?企业怎么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最重要的答案,它不仅是一个政治词汇,而是处理问题的关键。

  之前几十年的快速地发展,这些原始积累其实给了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环境。我们大家常常对标美国,美国最核心的7家科技巨头(Magnificent 7),都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快速地发展,彻底把美国带出了危机,并且达到了新高度。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这也代表着科技公司的地位会提升,但责任也会提升,他们是命脉。

  ,而是把自己管理好,积极应对周期才生存下来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有四个循环在影响经济:世界、国家、产业、企业自身。这四个循环重叠交替,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但它们之间往往并不同步,越往前的越难预测,对于企业家来说,最能把握住的是企业自身循环,这是由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管理进步、风险控制、创新发展带来的,并且独立于其他三个之外。所以不管市场有多好,也有企业不太好;不管市场有多坏,也有企业比较好。

  经纬团队挺大的触动。我们最真切的一个底层思考就是,好的公司还要足够耐心。虽然港股的交易量是一个顾虑,但只要公司好,还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比如我们在最近两个月里迎来了一系列公司上市,卡罗特、太美医疗科技、七牛智能、华昊中天。而对于A股来说,虽然上市之路很艰难,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我们仍旧是有一个企业收获了好消息,合合信息9月底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这是一家每年有4亿人民币以上稳定利润的公司,我们陪伴了公司13年。

  我们在2011年就投资了合合信息,合合信息成功穿越了移动互联网的潮起潮落,并在硬科技时代不断迭代、自我突破,也从最初的互联网工具产品供应商,转型为智能文字识别和商业大数据行业的领军企业,也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所以,这些真实的上市案例告诉了我们,良币最终将驱逐劣币,真正有内生增长动力和创新力的企业,终将胜出。当然,除了这些上市的好消息,我们还有很多优秀项目在不断迭代增长,像创业板已过会的汉朔科技、具身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储能电芯公司海辰储能、为医疗/新能源等多行业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镁伽科技等等,他们在今年都取得了不错的创新迭代和业绩增长。

  /估值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顾虑,但我们仍旧是觉得只要公司好,他们的价值最终会反映出来。即便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A股上,很多难点也都在逐渐被解决,退市的速度在加快,作假的惩罚力度在加大,并购也会加速,未来真正优质公司的上市节奏,也会重新回归。

  经纬成立于2008年,到今天走过了16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过程,

  任何在中国做投资的人,心里都知道要再想挑战自己的职业生涯高峰,并且能持续下去,除了中国没有一点一个地方能实现,对我们来说没选,就是聚焦中国,聚焦自己的主业,用长期耐心去陪伴优秀的创业者成长。不管市场情况如何,不管地理政治学如何变化,

  在如今国资、政府引导基金、产投占主导的人民币市场里,大家都在拼命的去寻找优质科技公司,我们也同样参与其中。

  这是很良性的互补关系,因为国资、产投对风险态度,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对于何时投进一个企业,有他们自己的诉求和合适时间点,我们就是要更早的去发掘机会、承担风险,这几乎能解决95%的竞争和差异化问题。

  这里面的核心是长期陪伴,在关键节点赋能创始人;在不同融资阶段,理解各个投资人的不同诉求,在博弈的过程中帮助公司,去解决一系列棘手问题,这才是财务投资人存在的意义。

  80年代,国际贸易总量的70%左右是工业制成品,到了2010年,全世界总贸易额的60%是中间品贸易,即零部件、原材料等各种中间品的贸易,制成品下降到了40%。到了2018年,70%以上都是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品。这张全球的供应链网络,我们几乎花了40-50年去形成,现在有了越来越成熟的信息化系统,在全球都能监控库存、监控各种零部件的标准,这就让公司能够在全世界内去组织生产资源。

  中国最初切入全球产业链,是改革开放后从零部件开始,不用制造完整产品,这大幅度的降低了难度。而接下来的几十年,我们学到了很多整条产业链上流动的知识,并全力发展本土产业链。

  如今,我们到了很多技术和人才,也能够和有需求产生外溢的时候。我们的很多产业链环节也外溢到了海外,所以未来不会有产业链的完全脱钩,因为那会破坏整张生产网络,所有人都得不偿失,而大概率会是产业链越拉越长,需要在全球有重新布局。

  这里面的道理格外的简单,你选择和谁贸易,不会因政治上做了选择,你的贸易伙伴就能生产出你想要的产品。最终对产业链转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不是政治因素,而是产品能否卖出去,消费者会不会买单。

  如今,中国的很多产业,客观上已经是世界最高峰了,我们有优势。另一方面,也要

  )出海的底层逻辑是:1+4+1基于这个逻辑,出海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兰教授说,过去40年的全球化,其实并不是真正所有地区都在参与,而是三个区域的内部一体化,一个是亚太,一个是北美,一个是欧洲。如今,生产中心已经完全聚集在了亚太,现在能占到世界制造业的50%,剩下欧洲和北美各占20%,这就占据了全球的90%。

  所以过去40年,最大的逻辑就是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向世界打开,但在接下来的40年,可能就是世界向我们打开。现在的逆全球化,确实是逆风,这也就要求我们要主动拥抱别人,主动去拓展。

  1+4+1”。第一个“1”是基本前提,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要素,就是自己在本行业里已经厮杀到了头部地位,至少可以进前五名,以及在中国业务本身是健康的,出海是现存业务的延展,是把更多的鸡蛋放到更多的篮子里。中国的主营业务是下限,海外则是未来的上限。如果在中国这个主战场,还没有到头部地位,甚至还是泥泞状态,这时候盲目去出海,只会把自己置身在更大的风险中。

  4”是四项核心要素。第一,外国人只认品牌。不管你做什么产品服务,从第一天开始就要有品牌思维,要知道如何差异化,怎么传播自己的品牌。

  以10年为维度,你要下定决心做出海,如果最终想有大成绩,有可能要以1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当然对少数优秀公司来说,在国内有更成熟的模式可以输出,那会比10年更短一点,但是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

  你在中国主营业务发展过程中,创始团队要有一个综合能力的平衡,我们大家常常说木桶理论,这个木桶十几个板子中最短的那块,不能有太短的,只有端到端的形成了国内的高效,才能把模式搬到海外,才能在出海过程中逐步纠错,而不会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掉下悬崖。

  这个过程会需要带着企业核心骨干,走出去和国外人才融合,在管理上要有新的方法论,对不同的人文环境要快速理解。当然这可能也对应了,创业者要相对年轻,思维不能固化。

  1”很重要,从出海的第一天开始,企业一把手就要有与对方长期共赢的意识,而且要把这个意识,落实在每一件事情上。这个逻辑就是,我要赚钱、要把海外业务发展好,但是我也一定要给当地的经济、给这一个国家和行业,带来有效的提升,要留一定的利润在当地,要让对方能直接感受到,也能看到长远的结果。

  现在是要有长期共赢的底层思维,谁能率先意识到这一点,我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共存,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意识到这点,用行动、用细节来证明,才会更好的在海外发展下去。

  )“如果要做世界一流企业,事情反而‘简单’了”最近我们的亿万创业营,请宁高宁老师,来做过一次很精彩的分享。他说了一句话:

  因为对一流企业是有明确的标准的,比如我们刚刚说的全球化,就是这里面重要的一条。

  一流企业是有标准的:1)规模(关于营业额、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2)成长性(关于竞争力、内生成长、行业领先)、3)创新性(关于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创新模式、引领行业)、4)回报率(关于经营效率、资金回报)、5)财富创造(关于市值创造、战略预期、股东回报)、6)国际化(关于市场覆盖、国际标准、机会及风险管理)、7)可持续性(关于ESG、团队文化、负责任的公民)。

  图说:对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图片来自: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工商理事会主席、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

  企业成长的过程,伟大的企业都要经历七道分水岭,走对了三道就是及格,走对了五道就是成功,走对了七道就是伟大。我们应该更系统的从历史中去找原因,为什么有些企业能穿越周期、行进百年,他们都是正确地走过了许多道分水岭:第一道分水岭是行业选择,你需要选在一个足够大的行业,有成长性,并且与经济大势吻合;第二道是如何在同业竞争中做得更好,有完善的公司竞争战略;第三道是有意识地建立并持续优化运营系统,它与前两道的不同在于,在这一层的企业,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开始增加了。

  第四道是打造一个有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团队,因为表面上看企业是物质的,但能否把这种物质关系,转换成精神的、理念的、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团队,这关系到企业能否基业长青。第五道是看企业,有没有持续地探索、创新、创造的能力;第六道是能否在架构、制度、文化上,让企业形成一个整体,这是所谓大企业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反面就是陷入大公司病。最后一道则是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要能在社会中,被公众认为是很崇高的事业,这种公司才能在经营上成为“伟大”。

  但在今天,我可以说现在肯定是“良币驱逐劣币”的时代。比如说在投资领域,很明显有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收缩,但反而是“良币”们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接下来还会有几个和上市相关的大消息,相信我们大家很快就能看到。

  )尊重时间,尊重经营最后我想聊聊长期主义与使命感。几个月前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也来亿万创业营做过一次分享,我想用他的一句话做总结:

  。在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这十几年里,见证过很多赛道的起落,当年很多明星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最终活下来的比例并不高。很多没存活下来的公司,99%的原因基本就两个,一是不尊重时间,二是不尊重经营。

  不少公司会陷入“资源陷阱”,把原本需要十年做成的事,极速压缩到两、三年。但我们现在也意识到,无论是业务还是团队,这种爆炸式增长会带来非常大隐患,本可以用最少资源解决的问题,但却错误地投入了太多资源。

  创新企业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跌名起伏的;企业未来的发展不是短时博弈,而是需要在短跑和中长跑的节奏间不断适时调整,这也是长期主义的关键,我们陪伴合合信息和太美医疗科技两家企业的时间,平均超过10年,对此深有体会。

  而且面临今天经济环境、地理政治学如此复杂、多元和有挑战,很多事情越来越有意思,

  ,因为我明白我们的底气、底层思维、做人做事、节奏感、信仰,都有着核心优势和差异化。很多时候,看到创始人们从早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面临了很多艰难的技术迭代、政策变动,甚至是恶性竞争等多方面的考验,面对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他们最终顶着巨大的压力,迎难而上,带领一个团队披荆斩棘,翻山越岭,站上新高度,

  最后我想说,身心如一,真实坦诚,保持乐观和谨慎,同时怀有敬畏之心,把自己会变得更好,来对抗2025年的未知。

  缅甸近80万人处于最剧烈强震区 专家:断裂带长1200公里,从北到南呈直线贯穿缅甸

  假日前停运南宁至昆明夕发朝至列车?12306:临时停运至9月30日,原因不明

  浙大换校长引争议:普通学历难道配不上浙大?出身审判何时休?

  62胜创队史纪录!雷霆横扫步行者9连胜 亚历山大33+7+8连67场20+

  联想预热 moto 神秘新机即将上市,有望为 Edge 60 系列手机

  PICO 4 Ultra MR 一体机获 OS 5.13.0.U 系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