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热力、桥梁、综合管廊等是“城市生命线”“里子”工程,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必要设施,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要切实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快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融入城市运行安全管理,及早发现和管控风险隐患。
深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普查。要对市政设施做全面摸底,建立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全面清晰地了解城市供水、排水、道路、桥梁等各类设施的现状。普查不仅要追求“结果”,更要追求“效果”,通过普查找准城市基础设施风险源和风险点,编制城市安全风险清单,明确工作的着力点。同时,还需要注重普查工作的持续性和动态性,定期对市政设施进行普查,及时掌握设施的最新状况并根据普查结果编制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计划,确保每一项普查数据都能转化为打造韧性城市的实际动力。
强化燃气设施智能管控。要大力推广使用数字化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实现燃气安全风险可视化、监测智能化、处置联动化,提高燃气管网感知能力和智慧化水平,消除事故高发环节的潜在隐患,推动城市燃气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要完善燃气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对管网漏损、运行安全及周边重要密闭空间等的在线监测,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严格落实管道安全监管巡查责任,强化可追溯管理,切实提高燃气安全管理上的水准,确保燃气管线运行安全。
落实供水设施智能管控。建立居民小区供水加压调蓄设施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在新建居民住宅的加压调蓄设施同步建设水质指标智能监测设施,加快改造不符合卫生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既有加压调蓄设施。及时排查消除雨水倒灌及取水设施被淹隐患点,落实居民加压调蓄设施防淹和安全保护措施,着力提高供水设施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供水水质安全,增强供水系统韧性。
加强桥梁、隧道设施智能管控。为桥梁、隧道等设施安装传感器和视频监控设施,实时采集风速风向、温度、位移、应力等数据,全天候“把脉”桥梁、隧道等设施健康情况,及时有效地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实现“早发现、早防治”。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智慧管理能力。通过远程管网控制平台,及时下达调度指令,建立高效的城区排涝通道、泵站、闸门、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海、水库等应急洪涝联排联调机制。在地下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及其连接通道等重点设施布设水位监测设施和视频监控设施,24小时监测排水系统运行液位,对易涝积水点等重点区域重点监测,自动感知超警戒值情况,及时预警。因地制宜对地下车库等地下空间二次供水、供配电、控制箱等关键设备采取挡水防淹、迁移改造、防断电等措施,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综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当前,一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进入集中老化期,城市管理和运行安全风险加剧,急需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逐步实现对市政基础设施运作状况的实时监测、模拟仿真、情景构建、快速评估和大数据分析,提高安全风险隐患及时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作,打造韧性城市。
日前,以“青春启航 安居筑梦”为主题的“保租房毕业季进校园”(第四季)高校毕业生安居保障专项行动启动仪式在上海市启幕。
在大美乡村建设的实践中,重庆以设计下乡、数字赋能、免费提供图集等创新实践,探索出农村“好房子”建设的新路径。这不仅是一场居住环境的革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微观层面的生动实践,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城市功能完善既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支点,也是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空间布局结构的集中体现,更是让城市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生动实践。
近日,浙江省丽水市印发《丽水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1月27日止。丽水市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未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具有或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非全日制劳动者、个体经营者、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灵活就业人员均可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
近年来,在推进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中,各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同步实施,加大历史建筑保护和更新,既留住了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也为居民生活休闲提供了新空间,成为城市更新中“修旧如旧、传承文脉”的生动注脚。
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近日对双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新征程上,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机制,推动双拥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
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解读 范嗣斌:“可持续城市更新”成为解析老旧街区改造的示范密码